人才培养

您的位置: 首页» 人才培养» 博士生» 金融学院第30期论文研讨班:Investment Timing, Agency, and Conflicts

金融学院第30期论文研讨班:Investment Timing, Agency, and Conflicts

主要来源:       发布时间:2017-04-05

2017年3月29日,由金融学院举办的“第30期论文研讨班”在明辨楼404教室举行,金融学院李亚男老师作了题为“Investment Timing, Agency, and Conflicts”的学术报告。本次研讨活动由金融学院朱超教授主持,学院部分教授及副教授、全体青年教师、全体博士生、本硕博贯通班学生等四十多人参加。

李亚男老师报告的主题是关于代理冲突下的激励机制问题,首先介绍了该领域经典文献的内容和方法。公司金融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制定企业的最优投资策略。其中,投资策略包括“资本”以及“时机”两大决策。传统的投资策略为:企业应该只投资于净现值(NPV)为正的项目,时机决策的方法则是实物期权方法。但是,无论是简单的NPV规则还是标准的实物期权方法,二者都未能考虑到组织治理的一个重大挑战——委托代理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,如存在经理人工作懈怠、在职消费等现象。基于此,有很多研究开始构建非对称信息与代理机制下的资本预算模型,这些文献大多集中在回答投资决策的第一个问题,即资本分配决策。

李老师重点介绍了Steven R. Grenadier与 王能(2003)的一篇经典文献。与之前的研究不同,这篇论文提出了解决代理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新模型,分析了投资决策的第二个问题,即投资时机决策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个新模型打破标准实物期权中“所有者决定是否行使期权”的常规假设,而是假定“由经理人决定是否行使期权”,由于存在代理冲突,如果没有任何机制,“经理人”就存在撒谎的动机去隐瞒项目的真实质量和转移价值,或者选择不努力工作。而“所有者”必须供一份最佳的工资合同给经理人,保证经理人提供真实信息和努力工作。由此可见,模型的均衡结果是最优的“经理人决策”和“所有者决策”,会尽可能地接近于理论上最优的无代理决策(The first-best no-agency solution)。

李亚男老师指出:在Steven R. Grenadier与 王能(2003)的委托代理模型中,经理人的努力程度被分为努力和不努力两种,这种假设似乎过于极端。为了更加客观的反应经理人的努力程度,李老师提出了新的假设——将经理人的努力程度由两点分布函数修正为连续分布函数。在这种条件下,代理问题转化为经理人与所有者之间的博弈问题,即:经理人猜测所有者能提供的工资合同,从而决定自己的努力程度,并确定自己的努力成本;所有者猜测经理人的努力程度,制定工资合同,激励经理人提高努力程度,规避经营者和信息不对称风险,确保自己收益最大化;二者在博弈的过程中会达到一个均衡解。李老师正在尝试运算不同的分布函数,解释不同情况的均衡解,力求寻找一个或多个最简化、最合理且符合经济学逻辑的分布函数。

最后的互动环节,金融学院教师针对“模型参数”、“模型是否有均衡解”、“标的资产的性质”、“期权的性质”、“博弈类型”等多个问题与李老师进行了交流。总体来看,代理冲突和激励机制是公司金融的热门话题,对理论模型的改进不仅需要突破传统假设、尝试不同的参数设计,更需要强调科学的经济学含义。这对于金融学院师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,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引导作用。

(撰稿人:王佳妮、王莉娜)